王斑 光明图片
天空湛蓝澄澈,气温悄然转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排练厅里,一桌二椅摆开,两名演员轻装上阵,话剧《香山之夜》正在排练。“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王斑正用湘潭话流利地讲着台词。身披灰色外套,手中一杯浓茶,指间一支香烟,省去专业的妆造,走出舞美的修饰,仅朗声谈笑间,王斑饰演的毛泽东便已有了几分伟人的神韵。
王斑正在排演的话剧《香山之夜》,聚焦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以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的内心活动为主线,将不同时空的人物放在同一戏剧场景里,展开了一场充满艺术想象力的“超时空对话”。王斑收放自如的表演背后,是其作为一名演员对于表演事业的孜孜以求、躬耕不辍。
作为北京人艺第一次出演毛泽东舞台艺术形象的演员,王斑深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我到人艺三十多年了,演了那么多角色,都是在为这样的人物做铺垫。”排练厅墙上“戏比天大”四个大字,与王斑遥遥相望。
1971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的王斑,16岁踏进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大门,成为中戏87级表演班年纪最小的一个。中戏毕业后,王斑进入北京人艺,扎根于人艺剧场,如今已是第31年。《雷雨》中的周朴园、周萍,《北京人》中的曾文清,《我们的荆轲》中的荆轲……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王斑跑过数不清的龙套,也演绎过不少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角色,收获了许多掌声与赞誉。2007年,王斑凭借《雷雨》中的表现获得中国话剧金狮奖表演奖,2013年,他又凭借《我们的荆轲》获得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也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种种成绩的背后,是王斑始终如一的勤勉与努力。
在《香山之夜》中,为了让自己饰演的毛泽东尽可能形神兼备,王斑下了不少苦功夫。“演毛泽东这样的人物需要做很多功课,要了解各大历史事件,以及人物在事件中的状态和心理,还要体会人物的精神境界。”在准备阶段,王斑把《毛泽东选集》摆在床头,每天清晨都念上几段。讲到这里,王斑笑了笑:“人们都喜欢‘神来之笔’,其实‘神来之笔’都是从潜移默化的积累中来的。”为了讲好湘潭话,王斑专门托人用湘潭话将剧本中毛泽东的台词全部录了一遍,自己逐句跟着学。此外,他还几次前往香山双清别墅,徘徊在房屋、小径、草木间,将双清别墅白昼与夜晚的样子一一刻入脑海,不断揣摩毛泽东在此间的心绪与感受。
“我不是特型演员,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需要进行一些外形的改变,尽量靠近56岁的毛泽东。那时他正值盛年,身材比较魁梧。”为此,原本体型偏瘦的王斑开始有计划地增重。但他清楚,仅仅塑造好外形是远远不够的:“演员是一个传递者。演好毛泽东,难的不是外形上的接近,而是如何传递他的思想。”
“演员饰演角色,一定要为角色代言。角色的音容笑貌、行走坐卧,我都要反复揣摩,思考观众能否接受。”在《香山之夜》中,王斑有一段朗诵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表演。每每王斑朗诵完毕,观众都会报以热烈掌声。那段朗诵花费了王斑不少心血。最初,王斑打算以洪亮、优美的声音完成朗诵。但某一天,王斑意识到:“这不是香山之夜毛主席的朗诵状态。”面对记者的疑惑,他解释道:“《沁园春·雪》是毛主席写的词,我在舞台上朗诵时是第一人称,于是我使用了一些方言。”后来,王斑又琢磨,这段朗诵不该是一气呵成,而应该在不断思考中、在与现实呼应的过程中进行,后来他想明白了:“毛主席朗诵这首词时,心中装着的江山其实就是人民。”
在诠释角色的过程中,王斑也和伙伴们走过一些弯路。“经典是需要不断打磨的。”他坦言,一开始,两位演员的动作设计都相对繁琐,一段戏里满是手势和动作。但慢慢地,王斑和饰演蒋介石的演员方旭认识到“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化繁为简,只在关键的时候用一些典型动作,反倒产生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当《香山之夜》在北京怀柔演出结束时,观众纷纷起立鼓掌。那一刻,聚光灯下的王斑热泪盈眶。他深知掌声背后的复杂性——那一方面来自观众对毛主席的敬仰和爱戴,另一方面也是观众对演员表演的认可。
“其实我很想把这个戏一直演下去,演一辈子,那将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啊。但那是不可能的,我还要去接触其他角色。”王斑坦言,演员总是在各种角色中跳来跳去,这是很幸福的事,但有时也会给演员带来一些负担,因为角色会“附体”在演员身上,比如,饰演毛泽东那段时间,身边的朋友会感叹:“你的眼神好像毛主席啊!”王斑听后很开心,但又有些焦虑,担心自己一直带着毛主席的眼神,就没法演别的角色了。“演员的人生与各种角色交织在一起,我们的生活实际上一直是一个‘提起来’,然后再‘放下’的过程。”
日光西斜,戏已散场。王斑把灰色的外套认真穿好,顺次系上一粒粒扣子,缓步走出排练厅。无形的聚光灯、荣誉与喝彩之外,王斑再一次回归坦诚、真实、谦逊的自我。舞台的大幕一次次拉开又落下,帷幕开合之间,王斑不断体味着作为演员的“进入”与“回归”。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1日 13版)
春节文化盛宴五彩斑斓******
兔年春节前后,国内电视台和网络平台等制作、播出了数十台春节联欢晚会和特别节目,精彩纷呈,热闹欢腾,吸引了海内外众多观众的目光。
凸显团圆和温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说,这些晚会在策划之初,就希望以浓浓年味凸显团圆的意义,厚植家国情怀,以关怀民生的内容和凝聚丰富意蕴的视听手段抚慰大众心灵,提振时代精神。
1月22日大年初一当晚,约有10台省级春节联欢晚会齐贺新春,湖南卫视等播出的《四海同春2023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以下简称“湖南华人春晚”)独树一帜。总导演邹志勇、刘樱表示,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人们特别渴望相见、团圆,所以这台晚会确定了团圆、欢快的整体基调。晚会邀请多位海外华侨华人同胞来到现场,有在法国围棋队长期任教的教练,有创立东非第一家电商平台的海外创业者,还有发展华文教育的泰国华文教师公会负责人。几位海外建设者代表也回国参加晚会,他们是建设卡塔尔世界杯场馆的工程师、巴基斯坦杂交水稻订单项目主管和“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匈塞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等。
《2023川渝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川渝春晚”)重在呈现川渝两地血脉同源、文化同心特质,展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诠释“川渝一家亲,欢乐幸福年”的春节氛围。
兔年春节前后,河南卫视10台晚会闹新春,其中《欢乐春节 和合共生音乐会》《中国杂技大联欢》和《“卯”足劲头弄春潮——2023河南春节晚会》(以下简称“河南春晚”)更吸引眼球。尤其是河南春晚,以10余个节目打造了一场台上台下大联欢。总导演陈雷说,这台充满欢声笑语的晚会让观众享受简单直接的快乐,体会细腻丰富的情感。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从美食到美景,从民歌到民俗,从传统非遗到新国潮,这些晚会将各地的地域人文符号囊括其中,并以此延伸,与城乡百姓生活同频共振,各具特色。
《2023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辽视春晚”)发挥喜剧特色,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坚持供给“快乐”,聚焦百姓“幸福梦”,充满欢乐与温暖,展现东北人民热情、豪迈、幽默、淳朴的精神气质。
当红相声演员、相声界前辈、新晋喜剧人、知名歌手等齐聚《2023天津卫视相声春晚》,通过相声、小品、素描喜剧等多种形式的混搭,展现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观众送上一场欢乐盛宴。
此外,川渝春晚在演播室打造了生机腾腾的小吃街、沉浸式茶馆,以川剧戏歌、散打评书传递川渝人民的真诚和热情;东南卫视《山海福地·福气来——2023福建新春福气夜》(以下简称“东南春晚”)引入影视叙事手法,聚焦福建的生活之美和文化之兴;《2023遇兔呈祥大湾区——广东卫视春节晚会》(以下简称“广东春晚”)演绎了优美动听的粤剧和最近在网络上火爆一时的“英歌舞”,备受关注。
“炫”出传统文化与时尚味道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和纽带的节目,更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这些晚会致力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时尚表达,展现年轻化的地域印象。
湖南华人春晚上,琵琶演奏家方锦龙、二胡演奏家金玥联袂湖南卫视虚拟数字主持人小漾,共同带来一首既传统又时尚的《市集》;川渝春晚将《康定情歌》《赛马》搬进“川渝茶馆”,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合奏出巴蜀韵和“国际范儿”;河南春晚以改编自热剧《梦华录》的《新东京梦华录》,上演“相声+歌舞”的“宋朝奇遇记”。
晚会上,一些戏曲节目的编排令人耳目一新:《2023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大戏看北京之梦中人》把戏曲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充满故事性;河南春晚的《一曲六百年》以情景化演绎方式,重现戏曲艺术从明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回归京剧、昆曲、豫剧的演出舞台;湖南华人春晚的《最忆梨花开》邀请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传人表演戏曲名段,并在荧屏首次聚集4位京剧大师的戏装、画作等进行展现,戏迷们拍手叫好。
中华文化的丰厚内蕴还成就了多个优秀舞蹈节目:辽视春晚的乐舞《散乐图》取材于辽代壁画,生动再现了辽沈大地的灿烂文化和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深厚积淀;湖南华人春晚上,4位青年舞者表演的《迦陵频伽》让敦煌壁画中人首鸟身、步步生莲的妙音鸟“活”了起来;广东春晚的《锦鲤戏莲》结合水上杂技和水中舞蹈,张扬了意象隽永之美、形式新颖之美和文化自信之美。
国风说唱也佳作频出。宝石老舅的《山河图》船政版,热情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制造东南春晚高燃惊喜;GAI(周延)以国风说唱演绎川江号子,体现巴蜀文化魅力;歌手拉丹珠、陈香水等的《说唱看湖南》带观众感受了拥有厚重古色、炽热红色、盎然绿色、亮丽夜色的“四色”新湖南。
海外传播出新出彩
这些晚会大部分在电视台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了直播,让海内外华侨华人寄托对故土和亲人的情感,也进一步扩大中国春节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河南春晚总导演之一、执行策划之一徐娜介绍,河南春晚在中国日报客户端等5个平台累计浏览量破500万次,收看群体重点覆盖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
辽视春晚邀请世界太极拳冠军杨德战和他的团队站在大鼓上表演太极,被新华社脸书和推特报道后,引发外国网友的“围观”和点赞。一位美国网友留言评论道:“中国从未停止培养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也从未停止过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他们一直尽可能地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邹志勇、刘樱说,今年湖南华人春晚在海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给他们带来意外之喜的,是晚会上播放的短片《我在海外过春节》。短片邀请很多海外博主记录他们如何花样过春节,其中有留学生在法国用民族乐器演奏新春音乐,有百岁老人在澳大利亚和“华三代”孙女一起写书法,有美国华人家庭做一桌天南地北风味的年夜饭招待五湖四海的朋友等。他们参与湖南华人春晚后很兴奋,通过自己的媒体平台再次传播这台晚会,真正做到了大小屏联动。
冷凇认为,春节联欢晚会和特别节目弘扬了中华文化,凝聚了华人情感,促进了文明互鉴。将至已至,未来已来。观众们享受完这一场场文艺盛宴之后,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再次开启奔向美好生活的新征程!(本报记者 苗 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2月03日 第07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